西江日夜水争流,一片清光欲向秋。犹是隋桥好明月,可怜欹枕在扁舟。V.4.11.90官方网站IOS/安卓通用版/APP下载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马雪平
1月23日,德州市妇幼保健院举办“砥砺奋进六十载医路同行向未来”为主题的新春联欢会。德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、副主任,德州市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孔祥勇,德州市妇幼保健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张晓慧以及院领导班子、全院干部职工代表等200余人齐聚一堂,共同回顾医院六十年发展历程,展望美好未来。
孔祥勇在致辞中回顾了医院六十年的发展历程。医院从最初的简陋规模西江日夜水争流,一片清光欲向秋。犹是隋桥好明月,可怜欹枕在扁舟。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市卫生健康委的正确领导下,在一代又一代妇幼人的不懈努力下,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先进设施与精湛技术的医疗保健中心。过去一年,医院迎来东院搬迁、与首都儿科研究所合作共建德州市儿童医学中心等重要发展成果,这都离不开全体职工的坚守与付出。展望2025年,医院将坚持党建引领,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,加强清廉医院建设;贯彻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求,积极探索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思路,加强重点学科专科建设;持续加强人才引育留用,打造一支过硬的党员干部人才队伍;强化工作落实,以“三甲”创建和与首都儿科研究所合作共建为抓手,优化服务环境流程、提升临床科研能力、强化医疗安全质量、提升辖区管理成效,严格坚守母婴安全底线,扎实开展优生优育生育友好建设,推动妇幼健康事业迈向新高度。
联欢会在主持人热情洋溢的开场中拉开帷幕,儿童保健科带来的舞蹈《载歌载舞过新年》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,医护人员用欢快的舞姿传递着新春的喜悦与对医院发展的美好祝愿 。妇科医护人员表演的节目《敬业阵线联盟》活力满满,展现了医护人员工作之余的别样风采。婚前孕前保健科带来的三句半幽默风趣,引得台下阵阵欢笑,也巧妙地融入了科室工作的特色与意义。
西江日夜水争流,一片清光欲向秋。犹是隋桥好明月,可怜欹枕在扁舟。□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斌
进入暑期,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游人如织,每天有上万名观众走入金沙遗址博物馆,拥抱古蜀文化。
“太震撼了!”7月23日,站在含金量高达94.2%、厚度仅0.2毫米的太阳神鸟金饰面前,来自上海的游客王鹏由衷赞叹。王鹏说,行走在金沙遗址博物馆,自己仿佛置身于古蜀王国:造型奇特、表情威严的商周大金面具,雕饰精美、制作规整的十节玉琮……“件件精美文物诉说着古蜀文明曾经的灿烂辉煌。”
金沙遗址博物馆建立在古蜀王都遗址之上。2001年,金沙遗址在成都西郊金沙村的一个施工工地被偶然发现。通过抢救性发掘,金沙遗址出土了数千件金、玉、铜、石器,还有数以吨计的象牙等动物骨骼西江日夜水争流,一片清光欲向秋。犹是隋桥好明月,可怜欹枕在扁舟。,甚至还有大型建筑基址、祭祀活动场所、一般居址区等遗迹。经考古工作者研究,金沙遗址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都邑,是当时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
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看来,金沙遗址背后的文化价值令人着迷,“它实证了成都超过3000年的建城史。文明,就这样生生不息。”
当天,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厅,社教专员唐琦媛正组织“小小讲解员”开展线下培训。2013年以来,金沙遗址博物馆每年面向社会招收培训“小小讲解员”,为公众公益讲解金沙文化和特展知识。“很多少年儿童从担任‘小小讲解员’开始了解金沙,爱上中华文化。”唐琦媛说。
暑假以来,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“专家导赏——胡晓蓉带你看金沙”活动,邀请资深讲解员胡晓蓉现场进行公益讲解;依托馆藏文物,推出文物修复、古建筑鉴赏等社教课程,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参与。
作为一座为保护、研究、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而兴建的考古博物馆,金沙遗址博物馆一直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,拓宽文物活化路径。以极具代表性的馆藏文物——太阳神鸟金饰为例,今年3月,金沙遗址博物馆携手竞技类手游——《王者荣耀》,发布联名皮肤“海月-金乌负日”。“太阳神鸟金饰展现了古蜀人对光明的追求、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探索,对当代人也有启发。”金沙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,基于古蜀文明内涵,双方还合作推出文物拟人短剧、CG动画等产品,让文化遗产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不断焕新。
从城市地标建筑装饰到时尚潮玩游戏,承载古蜀先民极致浪漫和无尽想象的太阳神鸟,如今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。
今年年初,金沙遗址博物馆获评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。“将遗址的展览展示扩展到城市的方方面面,尤其在活化利用方面堪称典范西江日夜水争流,一片清光欲向秋。犹是隋桥好明月,可怜欹枕在扁舟。,其创新性理念值得全国博物馆借鉴与学习。”此前,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这样评价金沙遗址博物馆。
西江日夜水争流,一片清光欲向秋。犹是隋桥好明月,可怜欹枕在扁舟。本文转自:新华网
3日上午,2023年“西藏工匠”年度人物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发布。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副院长巴桑旺堆、西藏茶文化协会高级制茶师罗晓玲等8人获评西藏自治区总工会2023年“西藏工匠”年度人物称号。
西藏工匠是西藏自治区践行工匠精神、引领创新创造的标杆,是西藏产业工人队伍的优秀代表。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江表示西江日夜水争流,一片清光欲向秋。犹是隋桥好明月,可怜欹枕在扁舟。,西藏各地要健全完善以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荣誉奖励机制,在薪酬待遇、岗位评价、技术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支持。
2023年西藏工匠年度人物巴桑旺堆(4月3日摄)。(伦珠群培 摄)
30多年间,巴桑旺堆将科技成果运用到高原畜牧业中,带动那曲市、阿里地区、拉萨市、日喀则市等地59万平方公里的农牧民依靠科技养殖致富。巴桑旺堆说,将继续围绕西藏特色牦牛产业进行科研攻关。
同为2023年“西藏工匠”年度人物的43岁的罗晓玲,扎根西藏林芝市波密县易贡乡的茶田间,参与高原茶叶种植、生产和加工制作。“我们减少茶叶制作过程中的繁琐环节,保留了西藏黑茶原有的风味西江日夜水争流,一片清光欲向秋。犹是隋桥好明月,可怜欹枕在扁舟。,让西藏百姓喝上新鲜的酥油茶。”罗晓玲说。
2021年以来,西藏自治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,截至目前培养技能型人才43万余人,其中高技能人才达5万余人。(刘洲鹏 魏冠宇)